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与镇江隔江对峙,南濒大江,北负蜀冈,西有扫垢山,东沿运河,就地势而论,较为平坦,西北略高而东南稍低。土壤大体可分两类:西北山丘地区属含钙的黏土;东南为冲积平原,地属砂积土;地面上则多瓦砾层。
扬州气候属北温带,为亚热带的渐变地区。夏季最高平均温度在摄氏三十度左右,冬季最低平均温度在摄氏一至二度。因为离海很近,夏季有海洋风,所以较为凉爽,冬季则略寒冷。土壤冻结深度一般为十至十五厘米,年降雨量一般都在一千毫米以上。属季候风区域,夏季多东风,冬季多东北风。常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在台风季节,还受到一定的台风影响。
扬州的自然环境,既具有平坦的地势,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以及较好的土质,有利于劳动生产与生活,又地处交通的中心,商业发达,因此历来便成为繁荣的所在,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不过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以建筑材料而论,扬州仍然是缺乏木材与石料的,因此大都仰给于外地。在官僚富商的住宅与园林中,更出现了珍贵的建筑材料,如楠木、紫檀、红木、花梨、银杏、大理石、高资石、太湖石、灵璧石、宣石等。
今日扬州园林与住宅的分布,比较集中在城区,而最大的建筑又多在新城部分。按其发展情况,过去旧城居住者,为士大夫与一般市民,而新城则多盐商。清中叶前,盐商多萃集在东关街一带,如小玲珑山馆、寿芝园(个园前身)、百尺梧桐阁、约园与后来的逸圃等。较晚的有地官第的汪氏小苑、紫气东来巷的沧州别墅等,亦与此相邻。同时又渐渐扩展到花园巷南河下一带,如秋声馆、随月读书楼、片石山房、棣园、小盘谷、寄啸山庄等。
这些园林与住宅的四周都筑有高墙,外观多半与江南的城市面貌相似。旧城部分建筑,一般较低小,但坊巷排列却很整齐,还保留了苏北地区朴素的地方风格。这是与居住者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较好的居住区,总是在水陆交通便利,接近盐运署和商业地区。
目前扬州城区还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园林,大小尚有三十处。具有典型性的,要推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逸圃、余园、怡庐和蔚圃等。住宅为数尚多,如卢宅、汪宅、赵宅、魏宅等,皆为不同类型的代表。
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他们除拥有盘剥得来的物质财富外,还捐得一个空头的官衔,以显耀其身份,因此这些园林在设计的主导思想上与官僚地主的园林有了些不同。最特出的地方,便是一味追求豪华,借以炫富有,榜风雅。在清康熙、乾隆时代,还期望能得到皇帝的“御赏”,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若干处还摹拟一些皇家园林的手法。
因此在园林的总面貌上,建筑物的尺度、材料的品类,都从高敞华丽方面追求。即以楼厅面阔而论,有多至七间的;其他楼层复道,巨峰名石,以及分峰用石的四季假山(个园、八咏园),和积土累石的“斗鸡台”(壶园有此)。
更因多数富商为安徽徽州府属人,间有模拟皖南山水者。建筑用的木材,佳者选用楠木,楼层铺方砖。地面除鹅石的“花街”外,院中有用大理石的。至于装修陈设的华丽等,都是反映了园主除享受所谓“诗情画意”的山水景色意图与炫耀其腐朽的生活方式外,还有为招待较多的宾客作为交际场所之意,因此它与苏州园林在同一的设计主导思想下,还多着这一层的原因。这种设计思想在大型的园林如个园、寄啸山庄等最容易见到。
扬州的诗文与八怪的画派,在风格上亦比吴门派来得豪放沉厚,这多少给造园带来了一定感染与提高。无疑地要研究扬州园林,必须先弄清这些园主当时的物质力量与精神需要,根据主客观愿望,决定了其设计的要求与主导思想,因而影响了园林的意境与风格。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