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很早以来就多次出现繁华景象,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富裕的地方;由于物质基础的丰厚,从而为扬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表现在园林与住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成就和风格。但是对扬州的古代建筑艺术,人们历来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没有能够认识到这一切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远在公元前四八六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在扬州筑邗江城,并开凿河道,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米口入淮,用以运粮。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和“邗沟”得名的由来。
扬州由于地处江淮要冲,自东汉后便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之一。从经济条件来说,鱼、盐、工农业等各种生产事业都很发达,同时又是全国粮食、盐、铁等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隋唐以后更是我国对外文化联络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这些都奠定了扬州趋向繁荣的物质基础。
隋唐时代的扬州,是极其重要而富庶的地方。从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以后,江淮的富源得到了繁荣的机会,扬州位于江淮的中心,自然也就很快地兴盛起来。其后隋炀帝(杨广)恣意寻欢作乐来到扬州,又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馆。
虽然这时的扬州开始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却不能使扬州的富庶得到真正的发展。但是隋炀帝时所开凿的运河,则又使扬州成为掌握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为以后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建筑技术上,由于统治阶级派遣来的北方匠师,与江南原有的匠师在技术上得到了交流与融合,更大大地推进了日后扬州建筑的发展。唐朝的诗人杜牧曾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从表面的城市浮华现象来歌颂,而实际上扬州的广大劳动人民,仍旧过着捐税重重的生活。他们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从事着生产,表现了勤劳朴实的本色,这些应该说是经济繁荣的主要基础。
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四二〇至五八九年),宋人徐湛之在平山堂下建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到唐朝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有裴谌的樱桃园,已具有“楼台重复、花木鲜秀”的境界,而郝氏园还要超过它。但唐末都受到了破坏。宋时有郡圃、丽芳园、壶春园、万花园等,多水木之胜。金军南下,扬州受到较大的破坏。
正如南宋姜夔于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扬州慢》词上所诵:“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同时宋金时期,运河已经阻塞,至元初漕运不得不改换海道,扬州的经济就不如过去繁荣了。元代仅有平野轩、崔伯亭园等二三例记载。明代初叶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也重新成了两淮区域盐的集散地。
明中叶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更趋繁荣,除盐业以外,其他的商业与手工业也都获得了发展。到十七八世纪的清代,扬州的经济,在表面上可说是到了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实际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侈、腐化堕落、消极颓唐、享乐寻欢的具体表现,而扬州的劳动人民,却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明代中叶以后,扬州的商人,以徽商居多,其后赣(江西)商、湖广(湖南、湖北)商、粤(广东)商等亦接踵而来。他们与本地商人共同经营了商业,所获得的大量资金,并没有积累起来从事再生产。除了花费在奢侈的生活之外,又大规模地建筑园林和住宅。
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随着徽商的到来,又来了徽州的建筑匠师,使徽州的建筑手法融合在扬州建筑艺术之中。各地的建筑材料,及附近香山(苏州香山)匠师,更由于舟运畅通源源到达扬州,使扬州建筑艺术更为增色。在园林方面,如明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年)太守吴秀所筑的梅花岭,叠石为山,周以亭台。
明末郑氏兄弟(元嗣、元勋、元化、侠如)的四处大园林——影园(元勋)、休园(侠如)、嘉树园(元嗣)、五亩之园(元化),不论在园的面积上或造园艺术上都很突出。影园是著名造园家吴江计成的作品,园主郑元勋因受匠师的熏陶,亦粗解造园之术。
这时的士大夫就是那样“寄情”于山水,而匠师们却在平原的扬州叠石凿池,以有限的空间构成无限的景色,建造了那“宛自天开”的园林。这些为后来清乾隆时期(公元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的大规模兴建园林,在技术上奠定了基础。清兵南下,这些建筑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只有从现存的几处楠木大厅,尚能看到当时建筑手法的片断。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