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优信息网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苗优信息网 https://article.ymebuy.cn 2021-01-23 16:24 出处:梁家铭大观园林 编辑:@优苗小苏
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苏北大城市,以商业与轻工业为主,在历史上复少兵灾,因此古建筑园林与文物保存下来视他市较多,如南山寺五代碑座,明代的天王殿及正殿,正殿建于明天顺七年癸未(公元一四六三年),在大木结

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苏北大城市,以商业与轻工业为主,在历史上复少兵灾,因此古建筑园林与文物保存下来视他市较多,如南山寺五代碑座,明代的天王殿及正殿,正殿建于明天顺七年癸未(公元一四六三年),在大木结构上,内外柱皆等高,脊檩下用叉手,犹袭元以前的建筑手法。明隆庆间的蒋科住宅的楠木大厅。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明末的宫宅大厅,现状尚完整。其他岱山庙的唐末铜钟、宋铜像等,前者款识为“同光”,后者为宋崇宁五年(即宋大观元年——公元一一〇七年)及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一一二六年)年所造。园林则推乔园。

乔园在泰州城内八字桥直街,明代万历间官僚地主太仆陈应芳所建,名曰“涉园”,取晋陶潜《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名额。应芳名兰台,著有《日涉园笔记》。园于清康熙初归田氏。雍正间为高氏所有,更名“三峰园”。咸丰间属吴文锡(莲芬),名“蛰园”。旋入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鹤侪)手,遂以“乔园”名。在高凤翥(麓庵)一度居住时期,曾由李育(某生)作园图。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周庠(西笭)绘园四面景图,时在道光五年(公元一八二五年)。咸丰九年己未(公元一八五九年)吴文锡复修是园后,又作《蛰园记》。从记载分别可以看到当时的园况,为今存苏北地区最古的园林。

乔园在其盛时范围甚大,除园林外尚拥有大住宅,这座大住宅是屡经扩建及逐步兼并形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中叶后官僚地主向农民剥削加深的具体反映。今日园之四周住宅部分,虽难观当日全貌,然明代厅事尚存四座,其中一座还完整。

园南向,位于住宅中部,三峰园时期有十四景之称:(一)皆绿山房,(二)绠汲堂,(三)数鱼亭,(四)囊云洞,(五)松吹阁,(六)山响草堂,(七)二分竹屋,(八)因巢亭,(九)午韵轩,(十)来青阁,(十一)莱庆堂,(十二)蕉雨轩,(十三)文桂舫,(十四)石林别径。今虽已不能窥见其全豹,但根据今日的规模,是不难复原的。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园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其前水池如带,山石环抱,正峙三石笋,故又名“三峰草堂”。山麓西首壁间嵌一湖石,宛如漏窗,殆即《蛰园记》所谓具“绉、透、瘦”者。池上横小环洞桥及石梁。过桥入洞曲,名“囊云”,曲折蜿蜒山间。主山则系三峰所在,其南原有花神阁,今废。阁前峰间古柏桧一株,正《蛰园记》所谓:“瘿疣累累,虬枝盘拿,洵前代物也。”实为园中最生色之处,同时亦为泰州古木之尤者。

山巅东则为半亭,按,旧图记无此建筑,似属后造。西度小飞梁跨幽谷达数鱼亭,今圮,遗址尚存。亭旁原有古松一株,极奇拙,已朽。山响草堂之北,通花墙月门,垒黄石为台,循迂回的石磴达正中之绠汲堂。堂四面通敞,左顾松吹阁,右盼因巢亭。今阁与亭名存而实非。绠汲堂翼然邻虚,周以花坛丛木,修竹古藤,山石森然,丘壑独存。虽点缀无多,颇曲尽画理,是一园中另辟蹊径的幽境。

乔园今存部分,与文献图录所示对照,已非全貌。然就现状来看,在造园艺术上尚有足述的地方。

在总体布局上,以山响堂为中心,其前凿池叠山以构成主景。后部辟一小园,别具曲笔,使人于兴尽之余,又入佳境。这两者不论在大小与隐显及地位高卑上,皆有显著不同的感觉,充分发挥了空间组合上的巧妙手法。至于厅事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事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明代园林特征就充分地体现在这种地方。

此园林以东、南、西、北四个风景面构成,墙外楼阁是互为“借景”。游览线以环形为主,山巅与洞曲又形成上下不同的两条游径,并佐以山麓崖道及小桥步石等歧出之,使规则的主线中更具变化。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叠山方面,此园在运用湖石与黄石两种不同的石种上,有统一的选择与安排。泰州为不产石之地,因此所得者品类不一,而此园在堆叠上使人无拼凑之感。在池中水面以下用黄石,水面以上用体形较多变化的湖石。在洞中下脚用黄石,其上砌湖石。在石料不足时,则以砖拱隧道代之,它与石构者是利用山涧的小院作过渡,一无生硬相接之处。若干处用砖墙挡土,外包湖石,以节省石料。

以年份而论,山洞部分皆明代旧物,盖砖拱砌法以及石洞的大块“等分平衡法”(见《园冶》),其构造既有变化又复浑融一片,无斧凿之痕可寻,洵是上乘的作品,可与苏州明代旧园之一的五峰园山洞相颉颃,为今日小型山洞中不可多得的佳例。至于山中置砖拱隧道,则尤为罕见。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主峰上立三石笋,与古柏虬枝构成此园之主要风景面,一反前人以石笋配竹林的陈例。山下以水池为辅,曲折具不尽之意。以崖道、桥梁与步石等酌量点缀其间,亦能恰到好处。这些在苏北诸园中未见有此佳例。此种叠山艺术的消息,清代仅在石涛与戈裕良的作品中尚能见之,并有所提高。

花木的配置以乔木为主,古柏重点突出,辅以高松、梅林。山坳水曲则多植天竹。庭前栽腊梅、丛桂,厅周荫以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故建筑物的命名遂有“皆绿山房”、“松吹阁”、“蕉雨轩”等。至于其所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亦因此而异。

最重要的是此类植物的配合,是符合中国古代画理的,当然在意境上,还是从幽雅清淡上着眼,如芭蕉分绿,疏筠横窗,天竹腊梅,苍松古柏,交枝成图,相映生趣,皆古画中的粉本,为当时士大夫所乐于欣赏的。山间以书带草补白,使山石在整体上有统一的色调。

泰州乔园有什么历史典故与建筑特点?


这样使若干堆叠较生硬处与堆叠不周处能得到藏拙,全园的气息亦较浑成,视苏南园林略以少数书带草作补白者,风格各殊。此种手法为苏北园林所习用,对今日造园可作借鉴。宋人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林泉高致》),便是这个道理。

总之,乔园为今日泰州仅存的完整古典园林,亦是苏北已知的最古老的实例,在中国园林研究中,以地区而论,它有一定的代表性。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