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远在春秋时的吴,已经有了基础,其后在两汉、两晋又逐渐发展。春秋时吴之梧桐园,以及晋之顾辟疆园,已开苏州园林的先声。
六朝时江南已为全国富庶之区,扬州、南京、苏州等处的经济基础,到后来形成有以商业为主,有以丝织品及手工业为主,有为官僚地主的消费城市。苏州就是手工业重要产地兼官僚地主的消费城市。
我们知道,六朝以还,继以隋代杨广(炀帝)开运河,促使南北物资交流;唐以来因海外贸易,江南富庶视前更形繁荣。唐末中原诸省战争频繁,受到很大的破坏,可是南唐吴越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尚是小康局面,因此有余力兴建园林,宋时苏州朱长文因吴越钱氏旧园而筑乐圃,即是一例。北宋江南上承南唐、吴越之旧,地方未受干戈,经济上没有受重大影响,园林兴建不辍。及赵构(高宗)南渡,苏州又为平江府治所在,赵构曾一度“驻跸”于此,王唤营平江府治,其北部凿池构亭,即使官衙亦附以园林。其时土地兼并已甚,豪门巨富之宅,其园林建筑不言可知了。
故两宋之时,苏州园林著名者,如苏舜钦就吴越钱氏故园为沧浪亭,梅宣义构五亩园,朱长文筑乐园,而朱勔为赵佶营艮岳外,复自营同乐园,皆较为著的。元时江浙仍为财富集中之地,故园林亦有所兴建,如狮子林即其一例。迨入明清,土地兼并之风更甚,而苏州自唐宋以来已是丝织品与各种美术工业品的产地,又为地主官僚的集中地,并且由科举登第者最多,以清一代而论,状元之多为全国冠。
这些人年老归家,购田宅,设巨肆,除直接从土地上剥削外,再从商业上经营盘剥,以其所得大建园林以娱晚境。而手工业所生产,亦供若辈使用。其经济情况大略如此。它与隋唐洛阳、南宋吴兴、明代南京,是同样情况的。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在自然环境上,苏州水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繁滋。当地产石,除尧峰山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取材便利。距苏州稍远的如江阴黄山、宜兴张公洞、镇江圌山、大岘山、句容龙潭、南京青龙山、昆山、马鞍山等所产,虽不及苏州为佳,然运材亦便。
而苏州诸园之选峰择石,首推湖石,因其姿态入画,具备造园条件。《宋书·戴颙传》:颙“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即其一例。
其次,苏州为人文荟萃之所,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士大夫除自出新意外,复利用了很多门客,如《吴风录》载:“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以种艺选石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称花园子。”又周密《癸辛杂识》云:“工人特出吴兴,谓之山匠,或亦朱勔之遗风。”既有人为之策划,又兼有巧匠,故自宋以来造园家如俞澂、陆叠山、计成、文震亨、张涟、张然、叶洮、李渔、仇好石、戈裕良等,皆江浙人。
今日叠石匠师出南京、苏州、金华三地,而以苏州匠师为首,是有历史根源的。但士大夫固然有财力兴建园林,然《吴风录》所载,“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这可说明当地人民对自然的爱好了。
苏州园林在今日保存者为数最多,且亦最完整,如能全部加以整理,不啻是个花园城市。
其中,【拙政园】拙政园在娄、齐二门间的东北街。明嘉靖时(公元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年)王献臣因大宏寺废地营别墅,是此园的开始。“拙政”二字的由来,是用潘岳“拙者之为政”的意思。后其子以赌博负失,归里中徐氏。
清初属海宁陈之遴,陈因罪充军塞外,此园一度为驻防将军府,其后又为兵备道馆。吴三桂婿王永宁亦曾就居于此园。后没入公家,康熙初改苏松常道新署,其后玄烨(康熙)南巡,也来游到此。苏松常道缺裁,散为民居。乾隆初归蒋棨,易名复园。
嘉庆中再归海宁查世倓,复归平湖吴璥。迨太平天国克复苏州,又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太平天国失败,为清政府所据。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仍名拙政园。西部归张履谦所有,易名补园。解放后已合而为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