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公园城市应该如何生长?以立体山水完成空间加法,是彭州给出的个性化表达。这里北拥巍峨的龙门山,南抱成都平原。湔江出龙门、分九水,4300米的海拔落差、群山争拱的山川河谷和钟灵毓秀的林盘清泉,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
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致,既是宝藏,也能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彭州正通过山水自然不断叠加城市空间,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走进彭州的良田沃野,主题林盘、特色小镇为都市人绘出归园田居的梦想。走入城市中的街巷,“一廊三境十三景”公园城市示范片区,让立体山水特质与公园城市形态融合叠加。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也在加快释放,与生态融合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正带动城市产业的发展。
榆柳荫后檐:生态空间+人文空间
近年来,彭州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表达,在修复城市生态的同时,将生活场景和人文表达融入生态空间中,建设以葛仙山镇熙玉村、桂花镇蟠龙村和金城社区等为代表的独具人文气质的“国家森林乡村”,让人们能切身体会到公园城市从颜值到价值的转变。
彭州有“千年药乡、百年药城”的美称,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底蕴。在葛仙山镇云居村,一片700亩的“杏林·问春”绿色生态空间中藏着一座问春林盘。林盘中老建筑借自然而生,还原古代药庐场景,传承古法制药技艺的盛况。
除了中医药等传统养生主题外,彭州乡野林盘中的诗性表达也在吸引着文艺青年们。天彭西花町林盘金桂盛开的季节,不少人前来打卡。走入林盘深处,有时还能偶遇一场焚香品茗、候月寻幽的现代雅集。中式庭院和改造后的民房旧屋巧妙融合,其中掩于林下的“西花町 · 拈花笑”餐厅就曾是一处老旧农房和农田。经改造后的老房子和现代极简外墙结合,呈现出归园田居的质朴感和现代美感。
在西花町,还有众多主题不同的院落,构建出包含风味美食、休闲娱乐、养生住宿等九大主题消费场景,将古人雅集九事融于自然中,形成以“西花町”IP 为载体的多元消费空间和“林盘 +”生活场景。
如今,彭州正不断挖掘城市的生态底色,将自然作为城市空间生长的尺度,已完成包括天彭西花町林盘在内的9个新场景的打造,梳理出蜀山乡韵、天府农耕、秀湖云田、山水乡旅和大美田园等5条林盘经济精品路线,实现林盘保护和城市生态修复的同时,书写公园城市新文化。
绿树城边合:城市+公园
行驶在彭州的公路上,无论是环绕城市的边界,还是探索街道的细节,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园,更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彭州城市空间不断发生的变化。
驱车从成都出发开往彭州,一出成彭高速,便能驶向一条最美公路——彭州牡丹大道。这条百里景观大道,伴行龙门山湔江河谷,是彭州的南北中轴线,途经平原、丘陵、高山三大地貌,串联起官渠郊野公园、鱼凫湿地公园、熊猫香山等13个特色主题公园。
2020年,彭州的百里景观大道开始集中打造。去年7月,随着盛暑时节到来,趁周末前往彭州避暑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市民已经注意到了城市公路的改变,双向十车道的柏油路宽敞平整,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绿道井然有序。
随之改变的不只有道路两旁的草木景观,还有沿途的慢行系统和城市的街头风貌。大道打破了传统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布局模式,将传统人行道改造为社区绿道,将30米宽的道路绿化升级为具有休憩、运动诸多场景的慢行系统。从此,这条景观大道变为“可进入、可参与”的带状公园,并当选成都市“最美街道”。
自百里景观大道修建以来,沿途的绿道还在不断延伸,串联起沿线体育公园、官渠郊野公园及沿线小游园、微绿地,成为点线面复合的无边界公园绿廊。
2020年3月,彭州启动了《彭州市立体山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如今,彭州已初步形成“一廊三境十三美”的空间格局、“2+8+12+N”的城乡公园体系。其中,“2+8+12+N”城乡公园体系包含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飞来峰地质公园两个国家公园,8个郊野公园,12个城市公园,990公里绿道体系,286个林盘。
在这些被串联的城市公园中,新业态、新场景也随处可见。潮流市集、智慧运动场、特色建筑都在官渠郊野公园中不断生长。总面积为47公顷的官渠郊野公园一期核心区,形成滨河湿地、花田美林、池塘印象、农耕机理、古韵流觞等特色区段和多个景观节点,打造贯穿人民渠的滨河绿道走廊,形成枕水观山通廊。同时,以官渠郊野公园为中心周边闲置的20余亩林盘也被唤醒,建成官渠郊野公园社区绿道消费新场景。
在彭州,生态是城市场景的底色,也是城市和公园场景的融合剂。生态底色让城市之美宜游宜居、可感可触,构建人与自然的理想之城。
林下管弦声:美学场景+生产空间
当你深入彭州的城市空间,便能发现这座城市生态格局的改变,正在带来新的机遇。在这里,生产空间是生态场景的叠加,文体旅游、音乐艺术、现代时尚已成为这座城市明确的产业方向。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