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付志周在管理林带。(资料图片)图片由和静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和静县哈尔莫敦镇沙河子成片的白杨树即将返青,在春风的吹拂下静静生长。
2月16日,从第七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载誉归来的付志周顾不上休息,又筹划起新一年的植绿目标。
40年间,栽下80余万棵树,将绿色铺满沙河子2600余亩荒滩,筑起一道34公里长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一枝一叶总关情。百战黄沙植树播绿的背后,源于“当代愚公”付志周对脚下这片土地最虔诚的热爱。
“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以哈尔莫敦镇沙河子为中心的沙源地,是和静县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型沙丘集中分布地,沙丘延绵长达8公里。每年数次八级以上大风吹动沙丘和尘土南移,给当地农田农牧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上个世纪70年代,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从河南开封老家来到新疆。1983年,他承包了哈尔莫敦镇沙包边上的47亩地,种玉米、小麦。
“刚到村子里落下脚,环视四周,满眼都是黄灿灿的沙子。”春天,地里刚长出小苗,一场风沙过后,几乎看不到苗了,不是被沙土埋了,就是贴地皮被刮断了,一年几乎没有收成。
坐在田埂上看着被吹死的苗子,付志周的犟劲上来了,心里默默念叨:“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第二年,付志周开始在地边种树。“要把风沙挡住,庄稼才能成活。否则,地种不成,人也待不住。”
一开始,树苗太贵,付志周夫妇担心栽不活,就去捡别人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插栽,但一年下来活不了几棵。后来县里园林处的工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从外面拉土,就跟在沙漠里种树一样,坑里填上新土再栽树苗,土都是从10公里外拉来的。
哈尔莫敦镇退休干部李向前说:“在沙河子这种环境下种树,土比水贵,种树时撒在外面的土舍不得浪费,付志周就用手小心地捧进树坑里,那段时间他挖土挖得手上满是倒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凭着这份执着和信念,付志周在沙区边缘种上了防护林,并初步建成了防护林带。
然而,肆虐的“沙魔”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时不时兴风作浪,防护林被大风刮断,流沙四处流动危害着防护林带。虽然先期投入了十几万元成效不大,但更激起了付志周治理流沙的决心。
“让沙漠、戈壁全部绿起来”
经历了失败后,付志周逐渐摸索出种树的经验:如何挖沟、树苗行间距多少、多长时间浇一次水等等。尝试多种树种后,他选定了新疆杨。这种树抗旱,生长快。十几年间,种植规模达100多亩。
“能不能让沙漠、戈壁全部绿起来?”2003年,付志周又开始琢磨。
一天,付志周把全家召集起来开了个家庭会议。听到付志周说要“凑钱买设备,在沙漠大规模植树”时,家里一下炸了锅。“别人都没干过,你咋那么大胆子?”“那可是一大笔钱。刚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收不回来咋办?”家人质问。
“老话说‘要想富,多种树’,再说植树造林是国策,利国利民,不会错。”付志周说服了全家人。兄弟姐妹们齐心协力支持,一个儿子把办企业挣的钱也拿了出来,凑了200多万元,还借贷了80万元,买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付志周开始用机械作业代替单纯人工种树。付志周抓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不断扩大植树面积。
“每年种多少棵,我都有登记,跟我的孩子一样。”付志周说,“有了机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办成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付志周采取“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的措施,自主栽植防风固沙林,为和静县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和乡亲们一起种更多树”
荒沙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反复多,仅靠单打独斗无法完成,只有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合力,生态环境才能彻底改变。
在付志周的影响下,附近300多户村民参与到造林治沙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起了一条长达34公里的防护林带。目前,荒无人烟的沙区已逐渐形成“乔、灌、草、点、带、片”的防沙体系,有效阻止了流沙继续前移。
“防护林带有效阻止了流沙移动,保护了农田和村镇。风沙小了,自然灾害少了,生态环境和气候也改善了。”和静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林业工作站站长陈峰说。
通过几十年植树播绿,治理区的生态条件如今已有很大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付志周连续四年被评为和静县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自治州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
2018年11月30日,全国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付志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戴上了“绿色长城奖章”。全国仅有20人获此殊荣。
战黄沙、播绿色。四十年间,付志周满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治沙的初心。此次荣获第七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对他来说,是激励,也是责任。
他说:“今后,我要发挥好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和乡亲们一起种更多的树,把家乡变得更美丽!”(通讯员:纪晓贞)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