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街镇瓦哲村,一个拥有26000亩华山松的村庄,现已硕果累累,千万个华山松包已蜕变为千万个华山“金包”。
“我们家从1994年种植华山松到如今已二十多个年头了,以前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如今60多亩的松林,每年都是大丰收,光去年就产了3吨松子,挣了6万元,日子越过越好。”瓦哲村委会大村村民李华兴奋的说道。
说起华山松,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瓦哲村党总支书记李连昌
“这些华山松可不是自然长出的,而是当地村民在自家原先的‘轮歇地’种植后长成的。‘轮歇地’就是需要进行轮作的山地,例如,这里有9亩山地,今年种3亩,明年3亩,后年3亩,这9亩地,得3年才能轮种一遍。面对贫瘠的土地、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往往广种薄收,瓦哲人民一直处在温饱线上难以致富。”瓦哲村党总支书记李连昌向记者介绍到。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瓦哲村“两委”看到种植华山松可产生的长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果断踩住急刹车,在海拔2250米的地方划了一条“红线”,以一刀切的方式大刀阔斧开山种植华山松。
“当时种植的标准是红线以上必须达到100%全覆盖,大多数农户是支持的,但仍有少数群众,因为害怕承担风险且牛羊不能再上山放养不愿意,但我们也是下定了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一干到底,只能通过多次召开群众会,到家中无数次的走访动员,本着不放过一户、不漏一亩的底线,直到把农户‘逼上梁山’为止,才有了如今的万亩华山林。”老支书李光说道。
从1994年到1999年,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高寒山上栽种下26000亩华山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大荒山早已被郁郁葱葱的万亩华山林海覆盖,松子年产量可达160多吨,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真正带领瓦哲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上万亩的华山松,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松包成为了当地群众的“金包”,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驾齐驱。不仅每年都能迎来盛果期,面对今年的持续旱情,也丝毫不受影响,反而市场供不应求。
瓦哲村委会主任李林宝
“不需要管护,我们只管收果就行了,一个松果价值两三块,一棵华山松也是挂着几百上千块钱。” 瓦哲村委会主任李林宝笑容满满的说道。
“如今,生态好了,林下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每年生长的野生菌也比以前多了,这里盛产的松茸、牛肝菌很受消费者的喜爱。虽然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还得往长远的方向考虑,瓦哲海拔较高,四至八月气候清爽怡人,万亩的华山松,又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下一步我们将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面对瓦哲的未来,李连昌信心满满。
文图 |李玉婷 莽晓蓉
编辑 |马晓燕
审核 |马晓燕
终审 |向晓英
签发 |李武华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