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优信息网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有感

苗优信息网 https://article.ymebuy.cn 2021-02-20 15:06 出处:基层林业 编辑:@优苗小苏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基层林业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只有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只有稳步扎实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才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层林业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只有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只有稳步扎实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才能将中国人的口粮牢牢的攥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做到“国有余粮,心中不慌”。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有感


“藏粮于地”就是严守耕地红线,就是严防耕地“非农化”

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只有耕地才能生产出粮食,耕地是“皮”,人类是“毛”,耕地在人类生存中的作用是“皮”与“毛”的关系,人类是附着在耕地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国是个耕地匮乏的国家,我国耕地仅占全球的7%,人口却占世界22%,用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我国耕地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生存下去的基础,珍惜耕地就是珍惜我们生存的基本保障。

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还应该严防耕地“非农化”。有人吐槽“退耕还林”,但根据基层林业的了解,“退耕还林”的耕地都是坡度较大、处于江河湖泊源头重要生态区位、沙化石化严重、低产低质低效的耕地,而且基本经过国土部门认可,核准的残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能够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耕地,因此,“退耕还林”并非耕地“非农化”范畴。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地方存在将一些优质耕地“退耕还林”的现象,其实这是有违“退耕还林”初衷的,是必须纠正的。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有感


“藏粮于地”,严守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个人觉得核心问题是集中整治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彻底打破我国大多数农村耕地零散、细碎、质量低的顽疾,通过集中整治,加大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零散、低质低效的耕地建成标准化优质农田,推行“一户一田”,不仅可以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也能有效遏制耕地闲置现象的发生。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有感


“藏粮于技”就是狠抓良种选育,狠抓农业现代化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国目前水稻的稳产高产一直得益于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正是由于袁隆平院士选育出了稳产高产的杂交水稻,推广种植,才使得我国水稻产量由过去亩产几百公斤跃升至“吨良田”,让我国有限的耕地产出效率大增,直接实现翻番,基本满足国人生活所需,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可谓功高盖世。

根据相关记载研究分析,我国水稻种植虽然历史悠久,但产量却较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根据研究,在《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分析指出,我国唐朝时期水稻亩产量仅138公斤,宋朝略有提高,为225公斤,明朝可以达到333公斤,而在此之前有人推算出魏晋时期水稻亩产90公斤,汉朝时期水稻亩产63公斤,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水稻亩产仅为53公斤。可见我国传统的水稻亩产量是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增高的。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有感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未来,农业现代化必将再次引领我国粮食种植再上台阶。我们还可以在良种选育上再突破,还可以在种植技术上再创新,还可以在管理水平上再努力,当我国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一定会再次井喷,再创辉煌。

农业稳则国家稳,农业兴则天下兴,当中央经济会议明确定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候,我们相信18亿亩耕地红线会牢牢守住,科技兴农会扎实稳步推进,中国人的饭碗会通过中国人的努力,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