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优信息网

石首麋鹿从回归走向繁盛

苗优信息网 https://article.ymebuy.cn 2020-01-17 15:51 出处: 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优苗小苏
本报记者 赵辉 本报通讯员 蔡家奇         荆江石首段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曾经浩渺的云梦大泽早已不复存在,这里的独特生物麋鹿也曾经历猎杀至国内绝迹。

本报记者 赵辉 本报通讯员 蔡家奇

        荆江石首段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曾经浩渺的云梦大泽早已不复存在,这里的独特生物麋鹿也曾经历猎杀至国内绝迹。

        1991年,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2019年,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幼崽187头,保护区麋鹿种群增至800头,加上野外种群,总数达1600头。

        日前,记者来到湖北省荆江市石首段天鹅洲,探访麋鹿天堂。

        回归故里自然繁衍

        进入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临路的水塘边,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见,远处闪动着一群棕黄色的身影。

        步行至沼泽深处,100多头麋鹿立在水中,悠闲地沐浴着阳光,白鹭、大雁等多种鸟儿不时从它们身边飞过。

        麋鹿起源于200多万年前,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由于种种原因,19世纪末,麋鹿在我国绝迹,全球只剩曾从我国引种的英国尚存麋鹿种群。20世纪90年代,中英启动麋鹿重引进项目,选定石首天鹅洲2.3万亩湿地为首个麋鹿野化放归基地,麋鹿重回故乡。

        引种回国后,保护区主要以人工圈养模式开展保护繁育。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在保护区工作了20余年的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回忆说,当时保护区内有一段200多米长的残堤尚未被水淹没,工作人员驾驶木船将90多头麋鹿赶到这段残堤上,有34头麋鹿失散,泅水自保,其中11头向东渡过低洼处洪水,迁移至杨坡坦地区。

        17年过去了,离开人工圈养的麋鹿依靠顽强的生命力繁衍生息,杨坡坦种群发展至200多头、江南三合垸种群发展至300多头、洞庭湖种群发展至60多头,三大亚种群合计达600多头。麋鹿在三合垸至洞庭湖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迁徙走廊。

        《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数据显示,全世界共开展了138个物种的“重引进”项目,只有15项成功,麋鹿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扎根保护区二十余载

        从初步引进到人工圈养,再到自由流动、繁衍迁徙,石首麋鹿二十余载成为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的背后,是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默默守护。

        “从第一批30头麋鹿踏上这片土地,至今已经26年。”回忆往事,李鹏飞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意。1993年,李鹏飞毕业来到保护区工作。那一年,第一批麋鹿正式回归故里。彼时北京到石首还没有高速公路,李鹏飞和3位同事随同两辆大卡车和30头麋鹿,一路走走停停,用自己发明的土办法给麋鹿喂草喂水,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平安回到石首。后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式带回34头麋鹿。

        此后,李鹏飞和同事开始研究如何让麋鹿种群发展壮大。当时,麋鹿已经在中国消失100多年,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李鹏飞说,每天清晨,工作人员踏着晨露出发,在观察点观测,对每头麋鹿的行动轨迹仔细记录。可随着时间推移,李鹏飞意识到,要让麋鹿恢复野性,必须尽量远离人类干扰。

        1995年1月10日,石首大雪纷飞,积雪覆盖了天鹅洲的植被,给麋鹿觅食造成困难。李鹏飞却认为,这是帮助麋鹿恢复野性的宝贵时机。他和同事没有急于投放饲料,而是在麋鹿群附近的地面简单地扒去一点雪,露出稀疏的植被,给麋鹿一点“启示”。傍晚时分,几头麋鹿嗅到了积雪下植被的气息,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植物。麋鹿由园林饲养向独立觅食,由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人类为麋鹿让地

        中午时分,蓝天白云下一片芳草萋萋。“没有生态环境的保障,一切都是空谈。”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温华军介绍说,天鹅洲岛以长江作为屏障,留下了2.3万亩适宜麋鹿生存的湿地,保护区内分布着256种植物,其中七成可作为麋鹿的饲料植物,另有鸟类208种、鱼类77种,被专家称为“袖珍湿地基因库”。

        然而,保护区刚建立时,生态环境受长江流域水文、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麋鹿食物来源短缺,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几年前,石首市通过置换土地、异地安置,将保护区内柴码头村的1109名农民迁出,解决天鹅洲湿地人与麋鹿争土地的矛盾。曾经的农田种上了小麦,冬春交替食物短缺时开放给麋鹿啃食,剩余部分将在遇到大雪、大水等恶劣天气时投放。目前,保护区正规划用两年时间改造麋鹿食源地3000亩。


(作者: 赵辉 蔡家奇)        (编辑: 刘霞)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