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优信息网

“瘦西湖”是如何借景的?

苗优信息网 https://article.ymebuy.cn 2021-01-23 16:27 出处:梁家铭大观园林 编辑:@优苗小苏
扬州瘦西湖由几条河流组织成一个狭长的水面,其中点缀一些岛屿,夹岸柳色,柔条千缕。在最阔的湖面上,五亭桥及白塔突出水面,如北海的琼华岛与西湖的保俶塔一样,成为瘦西湖的特征。白塔在形式上与北海相仿佛,然比

扬州瘦西湖由几条河流组织成一个狭长的水面,其中点缀一些岛屿,夹岸柳色,柔条千缕。在最阔的湖面上,五亭桥及白塔突出水面,如北海的琼华岛与西湖的保俶塔一样,成为瘦西湖的特征。白塔在形式上与北海相仿佛,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白塔的厚重工稳。从钓鱼台两圆拱门远眺,白塔与五亭桥正分别逗入两园门中,构成了极空灵的一幅画图。

“瘦西湖”是如何借景的?


每一个到过瘦西湖的,在有意无意之中见到这种情景,感到有但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这种手法,在园林建筑上称为“借景”,是我国造园艺术上最优秀巧妙手法之一。

湖中最大一岛名小金山,它是仿镇山、金山而堆,却冠以一“小”字,此亦正如西湖之上加一“瘦”字、城内的秦淮河加一“小”字一样,都是以极玲珑婉约的字面来点出景物。因此我说瘦西湖如盆景一样,虽小却予人以“小中见大”的感觉。

瘦西湖四周无高山,仅其西北有平山堂与观音山,亦非峻拔凌云,唯略具山势而已,因此过去皆沿湖筑园。我们从清代乾隆南巡盛典赵之壁《平山堂图》、李斗《扬州画舫录》及骆在田《扬州名胜图》等来看,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嘉庆二代瘦西湖最盛时期的景象。楼台亭榭,洞房曲户,一花一石,无不各出新意。这时的布置是以很多的私家园林环绕了瘦西湖,从北门直达平山堂,形成一个有合有分、互相“因借”的风景区。

“瘦西湖”是如何借景的?


瘦西湖是水游诸园的通道。建筑物类皆一二层,在平面的处理上是曲折多变,如此不但增加了空间感,而且又与低平水面互相呼应,更突出了白塔、五亭桥,遥远地又以平山堂、观音山作“借景”。沿湖建筑特别注意到如何陆水交融,曲岸引流,使陆上有限的面积用水来加以扩大。

现在对我们处理瘦西湖的布置上,这些手法想来还有借鉴的必要。至于假山,我觉得应该用平冈小坡形成起伏,用以点缀和破平直的湖面与四野,使大园中的小园,在地形及空间分隔上,都起较多的变化。

扬州建筑兼有南北二地之长,既有北方之雄伟,复有南方之秀丽,因此在建筑形式方面,应该发挥其地方风格,不能夸苏式之轻巧,学北方之沉重,正须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色泽方面,在雅淡的髹饰上,不妨略点缀少许鲜艳,使烟雨的水面上顿觉清新。旧时虹桥名“红桥”,是围以赤栏的。

“瘦西湖”是如何借景的?


平山堂是瘦西湖一带最高的据点,堂前可眺望江南山色。有一联将景物概括殆尽:“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而唐代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又是在秋日登山,不期而然诵出来的诗句。此堂远眺,正与隔江山平,故称“平山堂”。“平山”二字,一言将此处景物道破。

此山既以望为主,当然要注意其前的建筑物,如果为了远眺江南山色,近俯瘦西湖景物,而在山下大起楼阁,势必与平山堂争宠,最后卒至两难成美。我觉得平山堂下宜以点缀低平建筑,与瘦西湖蜿蜒曲折的湖尾相配合,这样不但烘托了平山堂的高度,同时又不阻碍平山堂的视野。从瘦西湖湖面远远望去,柳色掩映,仿佛一幅仙山楼阁,凭阑处处成图了。

扬州是隋唐古城(旧址在平山堂后),千余年来留下了许多胜迹,经过无数名人的题咏,渐渐地深入了大家的心中。如隋炀帝的迷楼故址,杜牧、姜夔所咏的廿四桥,欧阳修的平山堂,虹桥修禊的倚虹园等,它与瘦西湖的“四桥烟雨”、“白塔晴云”、“春台明月”、“蜀冈晚照”等二十景一样,给瘦西湖招来了无数的游客,平添了无数的佳话。这些古迹与风景点,今后应宜重点突出地来修建整理。它是文学艺术与风景相合形成的结晶,是中国园林高度艺术的表现手法。

“瘦西湖”是如何借景的?


扬州旧称“绿杨城郭”,瘦西湖上又有绿杨村,不用说瘦西湖的绿化是应以杨柳为主了。也许从隋炀帝到扬州来后,人们一直抬高了这杨柳的地位,经千年多的沿袭,使扬州环绕了万缕千丝的依依柳色,装点成了一个晴雨皆宜,具有江南风格的淮左名都,这不能不说是成功的。它注意到植物的适应性与形态的优美,在城市绿化上能见功效,对此我们现在还有继承的必要。在瘦西湖的春日,我最爱“长堤春柳”一带,在夏雨笼晴的时分,我又喜看“四桥烟雨”。

总之,不论在山际水旁、廊沿亭畔,它都能安排得妥帖宜人,尤其迎风拂面,予人以十分依恋之感。杨柳之外,牡丹、芍药为扬州名花,园林中的牡丹台与芍药阑是最大的特色,而后者更为显著。姜夔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以想见宋代湖上芍药种植的普遍。至于修竹,在扬州又有悠久的历史,所谓“竹西佳处”。

“瘦西湖”是如何借景的?


古代画家石涛、郑燮、金农等都曾为竹写照,留下许多佳作。扬州的竹,清秀中带雄健,有其独特风格,与江南的稍异。瘦西湖四周无山,平畴空旷,似应以此遍植,则碧玉摇空与鹅黄拂水,发挥竹与柳的风姿神态,想来不至太无理吧。其他如玉兰芭蕉、天竹腊梅、海棠桃杏等,在瘦西湖皆能生长得很好。它们与前竹、柳在色泽构图上,皆能调和,在季节上,各抒所长,亦有培养之必要。

山旁树际的书带草,终年常青,亦为此地特色。湖不广,荷花似应以少为宜,不致占过多水面。平山堂一区应以松林为障,银杏为辅,使高挺入云。今日古城中保存有巨大银杏的,当推扬州为最。今后对原有的大树,在建筑时应尽量地保存,《园冶》说得好:“多年树木……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