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1月10日讯 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云南省大关县充分发挥筇竹资源禀赋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保护并重,经过多年培育和努力,现有竹林面积49.60万亩,其中天然筇竹20.83万亩,占全球筇竹总面积的50%以上,年出笋量10000余吨,新造筇竹幼林20余万亩。以筇竹产业为依托实现了3.16万人稳定脱贫,14.8万余人受益。
下重锤推进竹基地建设。一是高标准抓布局。围绕“一核”:一个以木杆镇向阳村筇竹笋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核心辐射布局的产业集群;“一区”:一片以大关县海拔1200-2400米的筇竹重点适应种植区域,南北:以上高桥、玉碗、悦乐、翠华、天星为主的南部片区,以木杆、高桥、吉利、寿山为主的北部片区,“两带”:以玉碗出水、火地,天星营盘,上高桥当阳坪、悦乐太阳坝、翠华大厂为补空连片的两个重点示范产业带,实现高标准空间布局。二是高质量抓生产。成立9个技术指导组登点实地指导,严把打塘、底肥、验苗、植苗、后期抚育五道关口,严控生产环节质量标准。三是高统筹抓保障。利用林业项目、县级统筹保障筇竹基地建设,每亩资金从最初的400元/亩调整到800元每/亩,三年累计投入竹基地建设资金1.08亿元。四是高速度抓推进。“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发起菜地革命”,在筇竹适应区域动员群众拿出好田好地、不留死角,全覆盖,打破思想禁锢,大手笔策划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分别召开南部与北部片区竹产业发展推进会,咬定目标、抢抓节令、举全县之力推进竹基地建设。2017--2018年,完成竹基地建设11.7万亩,2019年计划16余万亩推进迅速,目前完成8万余亩,调苗900余万株,每日平均上马近2000余人,每日植苗2000余亩。
优化重组产业发展环节。一是结合“一县一业”创建目标,优化产业规划。到2026年,竹林总面积达100万亩,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68.70亿元。二是健全机制促进有序管控。印发《竹笋及笋山管理工作方案》、《笋山管理通告》,组织巡山工作队,进行设点检查和流动巡查,对笋山管理和笋收购销售进行管控;拟发《大关县竹产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将激发相关部门、乡镇、企业、公司、大户、自然人切实融入到大关“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大潮。三是院县合作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西南林业大学、四川大学、云南省林科院等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实验室。布点育苗基地20余个,年出优质苗达1500万株以上。两年开展四期2000余人次竹类种植、抚育管理、低质低效竹林改造和竹材产品加工技术培训,为全县竹类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加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抓实一二三产业链促进品牌建设。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抓实预算投资2.5个亿的大关县木杆镇向阳筇竹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推进有序;大关国丰林产升级改造投产、木杆鑫欣竹笋加工厂新建启动;大关县筇竹文化广场暨筇竹笋交易中心完成项目前期设计;全县16个专业村初级加工车间布点基本落实。利用筇竹笋“笋中之冠、乌蒙山珍”的优势,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组织县内企业进军国内国际市场,所氏筇竹原竹家具参展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斩获金奖,大关县旭红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发的筇竹系列手工艺品已实现了订单生产与销售;大关县2018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成为云南省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
鼓动群众参与减贫效益明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等发展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筇竹产业的整体实力。全县有涉竹加工企业5家、涉竹家庭农场1户、涉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21个,其生产筇竹笋产量已占产业总量的38.47%。组织筇竹产区竹农积极参与,采取竹林流转、竹林入股、竹林托管、合作社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把从事主导产业的3万余户农户、0.7万户建档立卡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科学合理经营,盘活竹林资源资产20余万亩。2019年,筇竹产区农村劳动力在出笋季节人均采笋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筇竹笋销售收入占到大多数农户经济收入的80%以上,3家竹工艺品和1家圆竹家具企业起步建设,就业人数和收入正在稳步提升,解决卡户就业300余人。截至目前,以筇竹为依托实现了3.16万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筇竹产区14.8万余人受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