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优信息网

绿染山川 三秦多胜景

苗优信息网 https://article.ymebuy.cn 2020-01-08 12:54 出处:甘肃日报 编辑:@优苗小苏
位于陕西省延川县与山西省永和县交界的晋陕大峡谷内的黄河乾坤湾  记者 郁婕  滚滚黄河水,巍巍宝塔山  记者 郁婕  奔腾不息的黄河壶口瀑布  记者 郁婕  曾经的南泥湾

绿染山川 三秦多胜景

位于陕西省延川县与山西省永和县交界的晋陕大峡谷内的黄河乾坤湾  记者 郁婕

  

绿染山川 三秦多胜景

滚滚黄河水,巍巍宝塔山  记者 郁婕

  

绿染山川 三秦多胜景

奔腾不息的黄河壶口瀑布  记者 郁婕

  

绿染山川 三秦多胜景

曾经的南泥湾,如今的松林光伏发电站  记者 郁婕

      

  黄河东流,从最北的府谷县入陕西省,过晋陕峡谷,冲出韩城龙门,遇到潼关陡折东去,一路流经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

  蜿蜒千里的黄河,在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国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6%。

  “母亲河”这一称呼,对于三秦大地上的人们来说更为确切。也正是因为重要,生活在陕西沿黄地区的人们,千百年来依靠黄河、保护黄河、治理黄河,不断探索和实践着——

  合理开发与利用宝贵的水资源,持续保护和治理沿岸生态环境,积极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不遗余力推进沿岸产业转型升级……黄河水滋润着三秦大地,两岸的大地上,发展与时俱进,旧貌逐渐展现新颜。

  1 黄土高原披绿装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16亿吨。16亿吨泥沙,如果堆成高、宽各1米的沙堤,长度可绕赤道20圈。

  其实,在进入黄土高原之前,黄河并不“黄”。只有进入黄土高原,沿途汇入了几十条大的支流,泥沙汇集,河水才开始变成黄色。

  位于陕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入黄泥沙主要来源区。黄河流经陕北,秃尾河、窟野河、无定河等十多条大的支流汇入其中,这些河流携带了黄河至少60%以上的泥沙。

  有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7.8%,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人民生产生活困难,世界粮农组织考察调研后曾感叹:“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来到陕北之前,我们的脑海中始终只有一幅景象:十山九秃,黄土漫漫,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伤痕累累……

  眼见为实。初冬时节,我们从延安出发,一路南行,顺着“沿黄公路”探寻黄河在这片土地上的前世今生。

  在陕北行走,我们欣喜地看到,路旁山上近乎与山色融为一体的树木郁郁葱葱,享受着冬季的静美。一路行、一路看,我们突然意识到:绿色和红色是这片革命圣地的“多彩底色”。

  在延安城西的枣园革命旧址,讲解员马荣告诉我们,待到冬去春来,枣园又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模样。如今,四方前来的游客都会发现,“绿色”已经成了当地人最为关心的话题。

  90后的甘肃小伙子王力,去年来到宝塔区南泥湾镇的光伏电站工作,来这里才发现,自己印象中的“烂泥湾”早已经变了模样,山间绿意融融,谷底清流潺潺,“在这样环境下工作,舒心。”

  “树多了、空气湿润,旅游特别是留宿的人越来越多……”在宜川县壶口镇,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薛妍妍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从小生长在黄河边的她靠着绿色致富增收,日子有了盼头。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昔日山秃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山川秀美的新时代。

  这背后,是陕西省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多年来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的种种努力——

  在延安地区,政府不断推进淤地坝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草园路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山顶集雨水利化、陡坡山脚林草化、缓坡地带梯田化、沟沟岔岔坝系化、田间作业机械化,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打造延川梁家河、甘泉大庄河、安塞南沟、志丹稠树梁等一批综合治理示范点……

  据悉,仅仅一个延安市,累计退耕还林达到了1000多万亩,覆盖了当地20%的国土面积。境内黄土高原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67%,河流的泥沙减少了78%,平均每年拦沙4.5亿吨!

  从延安到陕北再到全省,不遗余力地治理与保护,让黄土高原绿色植被不断增加,河流生态持续改善,入黄泥沙量一年比一年少,河水一年年清起来。

  据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较1990年时减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到21.37万平方公里,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30个百分点。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1万亿元,年均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为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两岸发展日日新

  在榆林市吴堡县86岁的王振川眼里,黄河变了,家乡变了,早已不是他记忆里的模样。从他记忆里淡出的、最深刻的是黄河行船的景象。

  王振川说,小的时候,村里有半村的船夫。每年,他们都要打出新船,从村口的码头出发,顺流南下,在壶口卸了货,之后用牲口把船拖到下游,继续南行,过了龙门,将船和货都留在潼关。

  “小时候跟船去潼关,一路吃喝,一路看景。那时候的黄河水好大啊,浪高得打到了桅杆。”王振川口中有着深深的眷念。

  脑海里都是黄河的陈年旧影,早已足不出户的王振川没能出去看看,这些年,黄河岸边早已修了公路和铁路,当年靠摆渡来往的晋陕两地,如今在峡谷上修建了十多座大桥,天堑已然变通途。

  而远在400多公里外的韩城,63岁的杨铁民还在司马迁祠里干着保安的工作。他告诉我们,等有机会了,要沿着已经通车2年多的沿黄公路,把陕西黄河沿岸都走一遭。

  “以前感觉离陕北好远,现在沿黄公路一直通到延安、通到壶口,把黄河沿线串起来了,特别好。”

  “真是造福了,做生意方便、出行方便,啥都方便,现在来韩城逛咱纪念馆、逛司马迁祠的人越来越多。”

  “还没在咱陕西好好转转,现在交通都便利了,可不得趁着年轻,全都好好逛一逛。”

  ……

  话语中,杨铁民满是对于家乡发展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期盼。

  这条让他拥有无限期待的沿黄公路,全长828.5公里,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市华阴市西岳华山脚下,串联起黄河西岸的榆林、延安、韩城、渭南4市12县,成为陕西打造沿黄旅游带和经济带的重要依托。

  我们驾车行驶在沿黄公路上,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在引黄河水而建的胜利水库滩涂上,一个个光伏电板被四五米高的支架支撑着,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一般伫立在水面上,一眼望不到边。

  据介绍,为了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土地,经过了充分的考证与科学的设计,松林光伏电站建在了这里。项目共分为10个发电方阵,可减少二氧化碳2.73万吨,一氧化碳2.39万吨,烟尘122.79吨。

  这是近些年来,宝塔区坚持能源工业与非能工业并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工业互补发展的体现。

  2018年,宝塔区原油产量121.9万吨、天然气13.2亿立方米、原煤305.8万吨,分散式风电项目、雅居乐危废物处理中心等一批新能源、新技术和高端能化项目顺利推进,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

  如今,韩城至壶口用时不到1小时,韩城至洽川仅需30多分钟,彻底打通了陕北与关中的旅游大环线,将黄河晋陕大峡谷、乾坤湾、石门、龙门、党家村、韩城古城、司马迁祠等旅游景观与陕西沿黄4市12县50余处旅游景区有效串联,助推韩城全域旅游走上新台阶……

  通达的“沿黄公路”对于韩城而言,不仅仅是多了一条生态观光旅游路,对于促进陕西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应急抢险等,也将不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三秦大地新气象

  黄河从高高的鄂尔多斯台地,向南俯冲,把黄土高原从中切成了两半,一半是陕西,一半是山西。

  滚滚黄河水,冲走了黄土,又遇到了坚硬的岩石,它愤怒且坚韧,经年累月,不停不息,硬是从岩石当中冲刷出了一条长长的峡谷。

  黄河水一刻也不停留,把不屈和坚韧的黄河精神留在了两岸,化成一个个独特而又夺目的风景——

  从府谷到龙门,沿途的峡谷,鬼斧神工;以乾坤湾为首的众多河湾,似龙头探水、似太极八卦、似石盘沉水,姿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峡谷北段,河谷宽阔,河水静淌似湖,到了壶口,万千河水,一壶收进……

  “快看,快看,好壮观!”冬季的壶口瀑布,黄河水翻腾着白色浪花肆意流淌,一路咆哮,奔流而下,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不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太震撼了,以前都是从课本、电视上了解的壶口瀑布,不到这里,根本不能感受这种雄浑!”王女士和朋友一行5人从东北赶来,只为一睹壶口瀑布的壮美。

  依托着壶口瀑布,生活在周边的群众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穿过宜川县壶口镇羊家庄村的延壶路,是前往壶口瀑布的必经之路。一路上,主打着特色窑洞住宿、特色陕北美食的农家乐一家紧挨着一家。

  薛妍妍一家经营农家乐已经7年时间了,“我们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思路一定要跟上,不能靠着以前单纯种苹果,开农家乐收入轻松、收入还好。”薛妍妍笑着说,“在旅游旺季,住宿都是供不应求,咱壶口瀑布吸引力还是大得很!”

  在陕西感受黄河的力量和雄浑,不仅在壶口。车驶入韩城龙门镇区域,东面的黄河映入眼帘,黄河冲积平原使这里极为开阔。一拐进龙门口,山峦如同屏障横亘,浪花连同峡谷中的风,从山间奔突而来,黄河的力量和雄浑,展露无遗。

  黄河的多样性,在韩城体现得淋漓尽致。黄河最窄处只有53米,最宽处近12公里,这两处都在韩城。在龙门以北,黄河咆哮奔腾,龙门以南则平静优雅。

  独特的地理特征,在这里成就了许多历史。1937年8月底,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就是从韩城芝川黄河渡口陆续渡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的山上,向远处眺望,便是黄河最宽处,也是红军渡河的地方。

  凭借着这份独特赋予的自信,韩城在发展中不断崛起。

  近年来,韩城形成司马迁祠、党家村、明清古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4个4A景区,成功举办国际灯光艺术节、民祭司马迁、中国韩城花椒大会等活动,全面打响“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文化旅游品牌,在去年旅游综合收入接近66亿元。

  在全力推动“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构建产业格局的同时,韩城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先后开展农村“全域五化”、“保卫黄河·守望星空”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治理工作,2017年韩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韩城成功跻身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行列。

  离开韩城继续南行,我们来到了潼关。黄河到了这里,又是另一番天地。

  北靠黄河,南濒秦岭,依河而建的潼关古城,将长安与西部、北部相隔开,是保卫长安的最后一道关口。所以,潼关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闻名遐迩的古军事名关。此外,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岳渎相望”之地,五岳之一的华山与四渎之一的黄河在这里交会。

  近年来,潼关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名关古渡、地域文化,为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打造黄河金三角旅游新地标。依托黄河打造的潼关黄河风景区、黄河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吸引着四方游客,养育着沿岸群众。

  当地颇有名气的老白家鲶鱼汤店,与“母亲河”相伴的日子足有三十余年。

  “黄河好啊,有它才有了越来越好的日子。”老白家鲶鱼汤店的店长潘晓红说,从一家小店发展到当地最有名的餐饮店之一,离不开黄河,离不开当地对旅游开发的重视。

  我们用了3天时间,驾车走过“沿黄公路”,沿途看到的是陕西人民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累累硕果,听到的是三秦大地上依托黄河建设生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虽然正是冬季,但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们:来年春天,三秦大地又是一番新的气象。(记者 洪文泉 杨唯伟)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