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和几位朋友一起外出游玩,在一个北龙湖湿地公园的一个小湖边看到了一大片炸了毛的蒲棒,寒风吹过,这些零零落落的小棒槌随风摇曳,甚是有趣。
图为炸了毛的蒲棒
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朋友来说对蒲棒一定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童年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玩具,在河边、在滩地或者是在自家门前的荷塘里都会看到它的身影。由于它独特的小棒槌,使它称为众多陪伴我们成长的农村花草中极为特别的一种存在。
蒲棒的名字其实有很多,比较常见的主要是香蒲、蒲草、蒲捶或者水蜡烛,每个地方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它都有着一种独特的称呼。而我们这里,最习惯的还是称呼它为蒲棒,因为总感觉这个名字最为形象,最符合它结个小棒槌的独特气质了。
图为炸开的蒲棒
蒲棒是一种喜欢水,而且不怕涝的植物。所以,最喜欢的就是生长在水稻田边、河边或者池塘边上。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对它有印象就是在外婆家门前的荷塘里,不过那个时候因为自己个子太小不敢下水,怎么够也够不到,所以并没有摘到。
蒲棒的叶子是比较特殊的。
图为蒲棒的叶片
蒲棒的叶子是比较特殊的,看着扁扁的,但是用手一摸却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厚度,以及它半圆柱状形的叶片形状。
用到将叶片割开或者我们直接用手将其撕开,还能看到它的内部结构。叶片内部全都是一些网状和海绵状的结构,有很多的空隙。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蒲棒能够很好地适用湿地的水生环境,在一定程度提高其抗水淹的能力。
同时,这独特的通气结构增加了蒲棒叶片的柔韧性,让其在用途上有了更多的可能。很多老人会将这些香蒲的叶片割取晾晒,然后编织成蒲垫或者蒲墩,在里边填充一些干燥的麦秸。
图为利用蒲草编织的帘子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床上铺的就是用蒲棒叶片编织的铺垫,厚厚的,软软的。后来由于一些地方开缝、断裂,老妈还修补了几次,最后在我十二三岁那年搬新家的时候才舍得扔掉。
蒲棒的花序是比较有趣的。
不结棒槌的蒲棒叶片十分翠绿,在池水中十分漂亮。
在每年的初夏时节,蒲棒会从翠绿的叶片丛中会抽出一条长长的花茎来,花茎上会长出一上一下两串花序,其中上边的花序为雄花序,颜色多为淡淡地黄色,而下边的花序则为雌花序,颜色为粉绿色。微风袭来,花序轻轻抖动,,花粉四溅授粉基本上就在这抖动之间完成了。
图为蒲棒的花序
与雌花序相比,雄花序存在的时间十分短,基本上十天左右就从花茎上消失不见了。而授粉之后的雌花序则颜色慢慢转变为褐色,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样貌褐色小棒槌的模样。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小瞧了这雌雄花序,它们之间是连续还是分开,其实是鉴别香蒲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蒲棒的小棒槌用处有很多。
图为蒲棒
记得小时候总听老人说蒲棒的花粉是可以止血的,那时不知是真是假,只是喜欢跟风,总是跟着那些比自己大一些的小伙伴跳到池塘里去摘,然后把花粉弄出来装进一个小罐子里。不知道摘了多少根,才把小罐子给装满。不过还没有等到去验证止血效果如何,罐子就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蒲棒的棒槌再大一些,就到了它最好玩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的蒲棒就像是一个个的手榴弹,把它摘下来拿到手里,小朋友之间扔来扔去,就像是电影中的战士一样。
有时也会摘上一大把,拿回家插到一个好看点儿的酒瓶里,感觉也是美美的,并不比别人的那些插花差多少。不过如果想要做插花的话一定要注意经常观察,因为说不定哪一天这漂亮的蒲棒就炸了毛,在房间里飘起雪花来了。
听老人说这些炸了毛的蒲棒其实也有很大的用处,这些绒毛可以用来填枕头。将它与艾草的叶片一起做成枕头芯填到枕头里,除了软软的感觉之外,还可以提高睡眠的质量。
进入冬天,这些蒲棒会慢慢地变干,虽然它有着水蜡烛这样的称呼,但是并不易燃,很难将其点着,即便点着也是忽明忽暗,需要不时地轻轻吹一下,才能吹出火星。
那个时候的农村水很多,基本上村头都会小河,家门口就会有荷塘。于是有水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蒲棒、芦苇这些水生植物的身影。
而现在门前的那些荷塘早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被填上土,盖成了房子,就连村边的小河里也渐渐没有了水,成为了大家倒垃圾的一个小沟。
现在,恐怕也就只能去黄河边的湿地或者一些大型的公园里,才能见到这些曾经最为熟悉的花花草草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