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世界风筝之都”,更是一座山水之城。
这里有山——“大海东来第一山”沂山绵延百里。
这里有海——渤海浩荡,红柳成片,百鸟翔集。
这里有河——汶、弥、沂、沭四水发源于此,潍河、虞河、白浪河等纵贯南北。
这里有湖——峡山湖、拥翠湖、仙月湖、巨洋湖、巨淀湖……如蓝宝石点缀其间。
青山绿水,为潍坊铺染生态底色;亲山近水,则是潍坊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2013年,潍坊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亲山近水享绿色福利,五彩鸢都创森林潍坊”不仅作为一句口号,更是一幅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2016年9月,潍坊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又添一张亮丽的国字号名片。
森林城市建设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2019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绿为底、以水为魂、蓝绿交织”,按照全域绿色化、景区化理念,加快构建 “南部山青、北部海蓝、两河水秀、城市绿美、全域生态”的大格局,打造以绿色生态为鲜明底色的美丽之城。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正是题中要义。
潍坊市人民广场
以林长制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潍坊山水资源得天独厚,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是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潍坊市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潍坊市把生态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持续推进作为常态化工作,通过大力推进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退耕还果还林工程、高效农田防护林网、森林生态廊道、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实力、生态魅力、宜居活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山东省森林城市、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四级联创”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取得丰硕成果,为建设生态、开放、精致、活力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潍坊市更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市级领导义务植树日活动,召开了全市林长制推进会、城乡绿化动员会、国土绿化新闻发布会、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会等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义务植树节期间,市委书记惠新安对全市植树造林工作作出了批示,提出“统筹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提高覆盖率”。市委副书记、市长田庆盈要求对照国家森林城市复审工作要求,强化措施,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快速高效推进,全面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审。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多次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分管副市长田民利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调度推进会上强调,各地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全市“工作落实年”部署要求,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全面推动落实“绿满城乡·美丽潍坊”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各级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建立市级领导义务植树点,示范带动全市迅速掀起国土绿化热潮,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县联动、城乡互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此外,健全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导夯基础、项目支持搭平台、金融助力增后劲、创新机制破难题”,加大森林城市建设资金政策扶持途径。
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0多亿元,实施绿化重点工程90多项,生态廊道绿化1200公里,植树造林53.38万亩,国家森林城市40项指标全面提升,城乡生态面貌显著改善。
潍河水系廊道绿化
全民共建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蓝天下碧水澄澈,景区里游人如织,乡野里草木丰茂,城市中绿意环绕。“鸢都绿”“潍坊蓝”,已成为潍坊的生态名片。
在滨海区,光秃秃的盐碱地披上了绿装,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同步推进,生态持续向好,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海洋新城正在兴起。
坊子区将城区绿化作为重点,从规划入手,要求住宅小区绿化面积占比必须在30%以上,学校、企事业单位建设均参照园林单位建设标准实施高标准绿化,同时突出河道水系绿化工作,先后完成了白沙河、虞河、凤翔河绿化改造提升工程。河水清了,游鱼飞鸟多了,环境更宜居,坊子也成了“上风上水、聚人聚财”的宜业之地。
昌乐县积极推行镇村扩绿美化乡村行动,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等闲置土地,建设围镇林、环村林,加强公共场所、庭院及“四旁”绿化,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镇村绿化景观。今年成功创建省级森林镇1个、省级森林村5个,市级森林镇1个、市级森林村5个。
高密市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生态林场、水系绿化、绿色通道、荒山绿化和村镇绿化等重点工程,打造“村在林中、家在绿中、人在园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公路修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水流到哪里,绿色就覆盖到哪里”以及“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的农田林网全覆盖。
为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构建脉络清晰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近年来,潍坊市以改善生态和绿色惠民为根本,结合贯彻落实“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植树造林,优化人居环境,打造“一核、两屏、三廊、三网、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重点实施了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城区森林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及森林质量提升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7-2019年间,累计造林40万亩,新增公园绿地565.84公顷。荒山造林绿化率、水岸林木绿化率、道路林木绿化率均超过95% ,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85% ,成功创建山东省森林城市2个、山东省森林乡镇 18个、山东省森林村居125个,批准授予50个镇(街)、261个村(社区)潍坊市森林镇村称号。截至2018年底,全市市域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超过中期规划的目标。
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景交融的森林城市风貌已然显现,市民群众乐享其中。一份对潍坊市区常住人口的随机调查显示,公众对潍坊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高达96.53%。
白浪河湿地公园骑行
完善城市森林健康体系
如何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持续保持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环境?潍坊市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保护性开发的路子,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管护,不断完善城市森林健康体系。
一是加快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重要水源地建设,保护城市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二是优先选用乡土树种造林,推广市树国槐和市花月季、菊花,合理搭配乔、灌、藤、草,力求城市森林绿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鲜明。三是按照生态公益林、特色经济林、速生用材林等不同培育目的,科学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方案,加大森林抚育管理力度,对老化、退化和低效林分进行改造提升。四是全面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预警、检疫御灾、科学防治三大体系建设,确保全市无重大病虫危害发生。
今年以来,寒亭区为更好维护禹王湿地的生态功能,区政府实施了溎河部分区段治污工程,贯通了禹王湖与丰收河,疏通溎河与丰收河河道3600米,种植香花槐、白蜡等各类苗木31万棵。如今,禹王湿地公园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水体清澈透明,生物丰富多样,是当地的天然氧吧和温湿度调节器,成为市民亲近自然近郊游的好去处。
青州市王坟镇自1986年至今,13任党委书记将“绿色接力棒”届届相传,护绿、造绿、守绿的原则和决心从未改变,宁肯舍弃地方财政收入,也决不破坏生态环境。依据饮用水水源地这一定位,王坟镇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落户,同时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管护和培育生态,设立警戒线,禁止一切损山毁林行为。作为过去的“青石山东第一镇”,王坟镇“自断财路”,封山育林。
临朐县石门坊景区
做活绿色产业 带动生态富民
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系列绿色生态“国标”塑造出绿色、生态、美丽潍坊的新形象。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潍坊市立足于资源特性和行业优势,因地制宜,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多方共赢。全市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用材林、特色经济林、果品加工、木材加工、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八大主导产业。突出抓好花卉、苗木两张“王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力“互联网+林业”,同步推进规模扩张和加工增值,推动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以寿光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和诸城外向型木材加工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端木制品生产加工基地。高密市果品加工、临朐县特色经济林、青州市森林旅游、昌乐县林下经济等都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8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877亿元。
昌乐县重点打造“山东城市园丁园艺综合体”项目,共投资5亿元,将打造植物园式园林、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智慧农业等功能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育种基地与基因库、山东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可解决红河当地150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引进“山东省电商示范企业”山东天序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红河镇电商互联“双育”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韩家集子、林泉等周围10个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产业,全年可为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
坊子区看准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引导农民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对林下经济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积极帮助解决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同时通过帮助筛选培育适宜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的新品种和好品种,因地制宜开发了林果、林菜、林菌等种养模式,构建了自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新版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潍坊市现代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无烟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向生态要效益、从生态求发展的愿景。
青州实施“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品牌”四轮驱动战略,已建成“仰天农庄”“百纳城有机葡萄种植基地”“清风峪有机果园”等十大有机农业示范园。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构建整体大旅游格局。近几年引进了投资12.5亿元的九龙峪生态旅游区、投资5亿元的清风寨景区、投资10亿元的胡林谷田园综合体和投资12亿元的仰天农庄田园综合体及山楂林苑民宿等大项目,依托原生态风光和农家特色,发展“农家乐”52处,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举办了早春桃花节、山楂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将全市打造为了景点遍布、功能齐全的大型景区。
奎文区依托辖区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生态建设,提升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带动发展近郊游、生态游、民俗游等各种特色旅游品牌,促进全区旅游、文化、生态创新发展。作为奎文区“老字号”的文化旅游胜地、生态观光景区,潍坊金宝乐园进行了全新规划和扩建,充分展现独特的田园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十大优秀新景点和山东十佳乡村旅游景区。
临朐县美丽乡村
文化统领 心中播绿
潍坊是“中国画都”,自古文脉兴盛、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宋代“画圣”张择端、在潍县任7年县令的郑板桥、大金石学家陈介祺、“浓墨宰相”刘墉、现代诗人臧克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文人墨客都在潍坊留下艺术作品,所书所画皆离不开潍坊山水的浸润。
如果说森林塑造了潍坊的“形”,文化积淀了潍坊的“韵”,生态文明则铸就了潍坊的“魂”。自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以来,潍坊市始终注重文化统领,坚持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相结合,深入开展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动员全市人民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增强绿色意识,激发创建动力,形成共建国家森林城市、共享绿色福利的良好氛围。
亲山近水,爱绿护绿,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绿色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临朐县寺头镇石河头村村民王传平,于2012年回乡投资创办石河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誓让家乡的荒山僻岭变成青山绿岭、金山银山。创业之初,为破解土地流转困难,他自费租了5辆车,拉着50多名村民外出参观生态开发,让村民大开眼界,明白了“荒山恶水永远受穷,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道理。7年来,他把家安在了大山里,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目前,公司已绿化荒山2200亩,初步建成“山山披绿,沟沟流泉,路路畅通”的生态林基地,水土保持率在80%以上。2018年6月,他获得山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林业厅颁发的“山东省乡村绿化楷模人物”称号,12月获潍坊市林业局颁发的“潍坊最美林业带头人”称号。2019年9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随着爱绿护绿意识深入人心,潍坊正涌现越来越多的“王传平”。每年“3·12植树节”“立冬日”,潍坊全市各地都会组织义务植树、认种认养树木等系列活动,场场人气爆棚,而且,通过限时绿化、登记挂牌、跟踪督查等措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日渐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制度化。
古树名木被看作最珍贵的“绿色文物”。潍坊市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先后多次进行古树名木普查、补查和重点调查,对全市100年以上树龄的3万余株古树名木全部建档立册,拍摄制作了古树名木保护专题片,编辑出版了《绿色文物》画册,联合潍坊大众网开展了“潍坊市民喜爱的十大最美古树名木”评选活动,市民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森林生态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今年,通过开展“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各类林业专题宣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全市上下广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关注、参与支持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
郑板桥辞官回乡后,仍对潍坊念念不忘,写下“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的诗句。如今,这座国家森林城市,更是潍坊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家园。满眼皆绿,心中有绿,这是潍坊的气质与灵魂,更是潍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滨海区沿海防护林
(本版图片由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作者: 王胜男 刘以龙 周作山 王峰巍 李梦) (编辑: 刘霞)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