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枯梢病主要分布范围山东、河北、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其主要现象是当年新梢受到危害,受害部位变为暗褐色或黑色,稍有收缩变细,并有树脂流出,病部弯曲下垂成钩状,叶枯萎脱落,顶部残留一小簇针叶,次年顶端再生新梢、年年发病,则多数枯梢成丛,形成扫帚状。在病叶背面及病梢密生小黑点,为病菌的繁殖体,内生大量进行传播和侵染的孢子。
【1】感病症状
主要危害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等的当年生新稍。初病时新稍基部褪绿,逐渐发展为烟色,凋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弯曲部分逐渐落叶,仅顶部残留枯死的叶簇。发病较晚时,因新稍已木质化,病梢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但针叶全部脱落。病梢常溢出松脂,块状,固着不落。幼苗被害后无顶芽。幼树若连年发病,多数枯梢成丛,树形成扫帚状。病树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量逐年下降。新稍病后十多天,在顶梢残留叶上或弯曲的茎轴部,可见近圆形散生的小黑点,有时在枝上已有黑色小点,这些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8月末至翌年6月,可在病梢上见到梭形小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
【2】发生规律
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腔和成熟的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及残留叶的表皮下越冬。在河北北部,6月下旬至7月初,子囊孢子开始成熟,始见发病。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源。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大量飞散传播期,7月上中旬症状急剧显现。在此期间,如连续降雨,孢子飞散数量迅速增加,则出现发病高峰。孢子潜育期约15天。7月中旬左右,在病枝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成熟后侵染附近新稍,形成再次侵染。适温(25至35摄氏度,最适25至27摄氏度)和高湿(最适为相对湿度100%),是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3】预防控制
1、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苗木,调运苗木应及时消毒。
2、搞好疫区苗圃管理。苗木出圃时,仔细检查,防治病苗进入造林地。幼林零星发病时,可于冬春结合抚育剪除病梢深埋。
3、使用仕勋或赛姆利有效预防多种病害。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