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秆法也叫埋节育苗法,分为直接法和苗圃法。
直接法将带有活芽或具叶分枝的 1~2年生竹秆,分截成若干段作为繁殖体进行育苗栽培。如果材料来源(种源)距造林地不远,可以截秆后直接运到造林地种植,在实践中已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和较高的成活率。但此法受竹丛和竹秆数量的限制,而且必须距离短、运送及时、准备工作充分。对于大规模造林还需在苗圃事先培育出大批幼苗。
苗圃法经过苗圃培育后比 直接造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生长发育较好。因为在造林前期繁殖体得到较好的维护、管理和适当的分级,在移植造林时还可根据竹苗和立地条件的情况进行挑选。对于大规模造林应选用苗圃法,可以减缓准备和运输工作,成活率和造林质量高,生长好,易正确选定竹秆年龄,此外造林成本相对较低。
1.截秆要求
截下的秆段必须带有具生理活性的休眠芽。通常选作埋节育苗的竹秆应是1~2年生生长发育健壮的新秆。这些秆具有活动芽和有能产生新根和新笋能力的活性休眠芽,生根发笋较容易,所需时间也短。从2年生以上老秆截秆,成活率很低,生根发笋时间较长,即使已经生根发笋,但在今后定植生长中死亡率也很高。在竹子大规模营养繁殖选材中,可根据竹秆的某些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如竹秆表面颜色、秆箨保留情况、分枝发生与生长、叶片颜色及叶量、梢头状态等完全能够较方便和准确地估计出竹秆年龄。
2.截秆部位
从同一竹秆上截下的若干段的质量并不完全相同,它与秆段所截取的部位有直接关系。大多数竹种正确的截秆部位是从所选截秆竹秆的基部距地面150cm以上至竹秆中部,此部分是最理想的繁殖材料。但是不同的竹种最佳截秆的部位亦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最好是在实践中总结,根据竹种选定最佳截秆部位。
3.截秆大小
一根竹秆根据 节间长短、直径大小和两端能利用的部分,可截下单节、双节和三节的不同数目的节段。
(1)单节
必须保留一个完整的节,其上带有发育良好的分枝和具生命力的芽,节的上下各保留1/2和1/3的节间部分,节上截为平口,节下截斜口。
(2)双节
保留两个完整的节和一个完整的节间,两端各保留1/3~1/2的节间,均截为平口。
(3)三节
保留三个节和两个完整的节间,两端各保留1/3~1/2的节间,均截为平口。单节法能够较充分地利用竹秆,在育苗和定植后,按节数统计的成活率均普遍高于双节和三节秆段。其秆段长度要求不像双节和三节严格,只要保证一个完整的节,其上带有枝和活芽,节两端保留适当长度的节间即可。
4.截秆方法
在距地面1.5-2.0m处截断,截去梢头部分,修去过长的分枝,将竹秆带一完整的节,截成若干段,下节保留的节间部分用较利的劈刀(砍刀)砍削成斜口,斜口.上缘距节下约5cm。节上保留节间长度15cm,用截锯锯成平口。节上保留1枚生长发育健壮的主枝,其枝长以至少保留2~3个枝节为宜,剪去过长的部分和其他多余分枝。在入土(袋)时竹节段倾斜,使分枝垂直于地面,并暴露分枝第一个节,以使新笋能垂直长出地面。一旦新笋斜长,且发展很快,很容易与相邻的新笋交叉缠住,相互影响。
5.种植时间
繁殖体的采集和种植时间直接影响其生根、成活和今后竹苗的生长与发育。繁殖体的采集和种植通常在春季或雨季的早期进行。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雨季一般在6~10月,故繁殖时间宜在3~4月较为适宜,但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雨季时间选择最佳繁殖季节。
6.种植技术
苗床育苗时,单节秆段采用斜埋和平埋,双节或三节采用平埋法;容器育苗时,采用单节斜埋法,并且完全露出保留分枝的第一节,以促使枝芽尽快萌发生叶。斜埋法能减少新笋出土时的阻力,新笋能较容易地垂直向上伸长,进而能促使新笋尽快发生和生长。竹段两端切口用潮湿的黏性泥土塞满封口,再在两节之间的节间中央开一直径5~10mm的小孔,并向节间内注满清水后用不干胶带或黏土封孔。然后将节段平放于事先在苗圃地或造林地已开好的深宽各约10~ 15cm的沟中,斜切竹段节上切口向上,节下切口向下,两节的节枝及芽与地面平行各向两侧,覆土3cm左右,稍加压实,最后盖草淋水。根据竹种需要,在苗圃地内可搭设荫棚。
7.生根基质
通常情况下,使用苗圃地中的壤土作为育苗基质,然而若能掺和一部分细河沙或锯末,适当增加基质透水和透气性,可促进竹苗生根。沙子是作为促进无根繁殖体最常用的基质,因为沙子为中性,无微生物病原体,有很好的透水(排水)性和透气性,能够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8.沙床育苗
沙床育苗可采用人工浇灌,但如果有条件最好采用机械水雾喷灌法。配上机械水雾喷灌系统,虽增加部分投资,但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育苗效果很好。无论是采用喷雾法还是人工浇灌,都必须保持沙床经常湿润,在新根未生长出之前,不能出现干床现象。在雨季喷雾时间可缩短,浇灌间隔时间可延长。如果建立了机械喷雾系统甚至可在干季育苗。
9.容器育苗
大约入床20~30天后,竹段便长出新根。此时竹苗移入大小适当的聚乙烯育苗袋内(16cm X 20cm、20cmX 30cm、30cmx 35cm、30cm x 40cm)。袋内基质通常可用中壤土x细河沙X混合肥或中壤土X分解木锯末(分解植物纤维)。容器育苗阶段需2~3个月,如果沙床育苗时间较早(如是在雨季早期),当地雨季时间较长,野外定植地环境条件较好,且准备工作充分,定植后能及时进行抚育管理,经过2~3个月的容器育苗后,即可当年进行野外定植。若不具备上述条件,竹苗还需在袋内继续培育、锻炼6~12 个月后方可进行野外定植。
10.生长激素
对某些竹种繁殖体生根发芽比较困难,可考虑使用生长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无根繁殖体(截秆竹段)的主根发芽。然而由于使用激素成本较高,其效果与成本之间不一定成正比,而且使用方法和技术操作(如药液浓度配制)要求较严,竹农和种植群众多不愿接受。因此,该方法在大规模人工繁殖中推广只能根据具体条件和试验效果有选择地采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