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木有尽期,奇花异草,美毒不竭,自译部分资料,从关注的微博上了解到了这个物种,仔细翻阅资料后发现,这个绚烂的色彩是炎热、干燥、极度贫瘠下虐出来的,因此很有可能中国多数区域引种成功后,将是一棵巨大的绿色木本大包菜,而不是绚烂的霓虹状态。(感谢llthlhwwdz22的素材)植物界 Plantae被子植物 Angiosperms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山龙眼目 Proteales山龙眼科 Proteaceae银桦亚科 Grevilleoideae族 Embothrieae亚族 Hakeinae哈克木属 HakeaBinomial name 双名法Hakea victoria
2009年的APG III分类法再次确定山龙眼目名下三科归属不变,即:莲科(Nelumbonaceae)、山龙眼科(Proteaceae)、悬铃木科(Platanaceae),其中最具知名度的为:南非的山龙眼属(Protea)、澳大利亚的佛塔木属(Banksias)与澳洲坚果属(Macadamias)、悬铃木属(Platanus)的London Plane、以及莲属(Nelumbo)神圣的荷花【荷花虽与睡莲目(Nymphaeales)的睡莲形似,但现今被证实不具备任何亲缘关系】;山龙眼科有80属,约1600个物种,多为灌木或乔木,稀为多年生草本,高度很少有超过40m,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尤以澳大利亚与南非的物种最具多样性;科名Proteaceae脱胎自属名Protea(属名由Carl Linnaeus于1767年定名),由Antoine Laurent de Jussieu于1789年定名,属名源自古希腊海神,意指神明拥有多种形态的化身,暗喻此类植物的花叶拥有惊人、极具多样性的变化;哈克木属(Hakea)原产于澳大利亚,共有149个物种,皆为小乔木或灌木,高度在1~6m,以西澳洲西南区域的物种最具多样性,属名源自男爵Christian Ludwig von Hake(十八世纪德国植物学的赞助人)。
维多利亚哈克木(Hakea victoria)为哈克木属多年生常绿灌木,又名皇家哈克木(Royal Hakea)、灯塔哈克木(Lantern Hakea),为西澳洲特有物种,其以色彩缤纷的叶片而闻名于世;维多利亚哈克木的自然分布局限性很大,仅在奥尔巴尼(Albany:美国纽约州的首府)、埃斯佩兰斯(Esperance:西澳州南部海港城市)以及菲茨杰拉德河国家公园(Fitzgerald River National Park:西澳州国家公园)的沿海一带才有踪迹(例如:雷文斯索普镇(Ravensthorpe)的西南区域、Barren的南部海岸);模式标本由植物学家James Drummond于West Mount Barren附近收集,在1847年于问询报上首次发布,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1901),种形容词定为victoria,中文直译:维多利亚哈克木、女王哈克木。
维多利亚哈克木(Hakea victoria)高1.5~3m,叶互生、扁平,椭圆形或近圆形,叶缘波浪、多刺,掌状网形叶脉,长50~135mm,宽40~130mm;花序腋生,总状花序(Raceme),淡奶油色,26~42花一簇,花被长20~25 mm,雌蕊长25~37mm,腺体倒卵形,花有梗,长6~11mm,花期7~10月,易吸引食蜜鸟类;种夹木质,长23~28mm,宽15~20mm,种子卵形,长18~20mm,宽9~12mm,具黑褐色双翼;种夹成熟后常存于树上,受到外界刺激后释放种子(如森林大火),人工采集需要戴上厚手套,以防被多刺叶片割伤。
维多利亚哈克木(Hakea victoria)已被园艺栽培多年,在当地是十分受欢迎的园林植物之一;原产区为地中海性气候(Mediterranean climate),生境多为覆盖着白色石英砂或灰色砂砾的岩石坡或红土带的灌丛荒原,炎热干燥的夏季、极度贫瘠的土壤,随着植株叶龄的增加,会展现出目眩神迷的色彩变化,色彩区间在绿色、奶油色、黄色、橙色、红色之间转变,而在夏季潮湿地区,即使引种成活,但叶色极少发生变换,便完全失去了栽培意义;维多利亚哈克木喜欢通风、开阔、阳光明媚的环境,植株成熟后非常耐旱、耐贫瘠、可容忍少量霜冻,最低可耐零下3.8~7.7°C,土壤要非常透气、排水良好,植材选用轻质颗粒(质地较轻的砂石类、蛭石、珍珠岩等)与少量细土(泥炭、沙土)以3:1进行调配混合。由于植物的生长特性,很难选取正确的部位进行扦插,成功率极其低下,而播种成功率却是极高。播种四季皆可进行,种子直播无需处理,为未来移植时减少根系损伤,一盆一粒,覆土0.5cm,播后喷洒杀菌药剂,预防立枯病,放置于光线明亮处,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3~12星期发芽。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