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优信息网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苗优信息网 https://article.ymebuy.cn 2020-05-17 11:33 出处:羙姐三农 编辑:@优苗小苏
1虫害概述草地贪夜蛾属于杂食性害虫,已报道的寄主遍布76属353种植物,偏好禾本科作物,比如玉米、甘蔗、高粱以及禾本科杂草。另外,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强,温度在11℃-30℃下都可以正常繁殖,

1虫害概述

草地贪夜蛾属于杂食性害虫,已报道的寄主遍布76属353种植物,偏好禾本科作物,比如玉米、甘蔗、高粱以及禾本科杂草。另外,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强,温度在11℃-30℃下都可以正常繁殖,当温度在28℃时,30天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雌雄虫可多次交配,单头雌虫总产卵量约1500粒左右。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2草地贪夜蛾各阶段形态特征

2.1第一阶段卵

通常100~200粒堆积成块状,并多数表面覆有鳞毛,呈白色。卵块初期呈浅绿或者白色,后期颜色逐渐加深,到孵化前则变为棕色。卵粒直径 0.4mm, 卵高0.3mm。卵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适宜温度下,2~3d 孵化。

2.2第二阶段幼虫

一般6个龄期,体长1~45mm, 体色有浅黄、浅绿、褐色等多种 , 最为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背面有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黑点,三龄后头部可见的倒Y形纹。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2.3第三阶段成虫

翅展32~40mm,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具环形纹和肾形纹,轮廓线黄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各具一大白斑,环状纹后侧各具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形纹内侧各具一白色楔形纹。

2.4第四阶段蛹

被蛹,体长 15~17mm,体宽 4.5mm,化蛹初期体色淡绿色,逐渐变为红棕及黑褐色。常在 2~8cm 深的土壤中化蛹,有时也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3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危害

通常1-3龄的幼虫主要分布在玉米的叶片、叶鞘等部位进行啃食,使叶片逐渐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虫主要通过吐丝并借助风力进行扩散、传播,继续为害更多叶片;4-6龄的幼虫对玉米叶片造成的为害更为严重,大量取食叶片,是叶片出现不规则孔洞,严重时可啃光整株玉米的叶片,另外还可能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对叶片与果穗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4防控措施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在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超过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超过30%,穗期被害率大于10%时要进行防治。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在低幼龄幼虫时期及时喷洒药剂。由于低龄幼虫通常在夜间才会出来取食危害,因此在清晨和黄昏时实施药剂喷洒。主要针对玉米的心叶、雄穗和雌穗等为害严重的部位,可有效消灭幼虫,缓减玉米危害程度。另外,在喷洒时还要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避免抗性产生。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4.1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

4.2化学防治

玉米种植过程中,对于虫害严重的地块,应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当地块发病植株数量超过10%时,要马上开始实施,一般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和啶虫脒等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雾,不仅有效环境虫害造成的损失,还可以确保玉米作物的安全生产。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4.3应急防治

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该害虫的化学农药有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药效较强。该类化学农药主要应用在应急防治中,当地块中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及时喷施,效果非常显著。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4.4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同时要通过保护一些寄生性或捕食性的自然天敌,降低虫害整体基数。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周围自然生态的保护,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控措施,相关人员不妨看看


4.5成虫诱杀技术

在成虫期,可以利用贪夜蛾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同时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本着防控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原则,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在充分論证的基础上,推荐了25种应急使用的农药产品,重点抓好3龄以前幼虫应急防治,一旦发现虫情,务必第一时间坚决处置,要“治早治小、全力扑杀”,对零星发生区,农民朋友可带药侦查、点杀点治。在虫情集中连片发生区,要请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家联合行动,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农牧部门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加强科学用药指导。


0

精彩评论